月夜菌

月夜菌【Lampteromyces japonicus (Kawan.) Sing】

【中文别名】

  月光菌、毒侧耳(东北)、日本发光侧耳。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于东北、福建、湖南、贵州及日本等地区。

【科属分类】

  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

【性状介绍】

  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扁平,菌盖直径可达10-27cm,幼时盖表面肉桂色或黄色,后呈现暗紫或紫褐色。菌肉污白。菌褶污白,不等长。菌柄很短,具菌环,破开柄后靠近基部菌肉中一块暗紫色斑。孢子印白色又稍带紫色。孢子近圆球形,表面光滑,无色,孢子10-16μm。外形、颜色上接近香菇(Lentinula edodes)而易被人误食。

【生长环境】

  秋季多在槭树等阔叶树倒木上生长。往往数个重叠生在一起。菌褶在暗处可发青白色荧光。

【成分药理】

  从月夜菌中分离出分子量为264的3种毒性成分illudine S,isoilludine S和dihydrolludine S,并用X线衍射法鉴定出其空间结构。其中,成分illudine S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可医治小白鼠的Ehrlich腹水癌。但是,它的毒性也很厉害,如在12 小时内投0.6 mg的量即可使小鼠致死,LD50为50 mg/kg。由于毒性过强而目前尚未制成药物。

【性味功用】

  含有月光菌素(lunamycin C15H22O4)对小白鼠肉瘤S-180、艾氏癌的抑制率分别为80%和70%。

【相关论述】

月夜菌Omphalotus japonicus 别名月光菌、毒侧耳、日本发光侧耳等。此种原发现于日本,近年来在我国东北长白山等地区发现。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扁平,菌盖直径可达10-27cm,幼时盖表面肉桂色或黄色,后呈现暗紫或紫褐色。菌肉污白,菌褶污白,不等长,菌柄很短。该菌能在暗处或夜间发出淡黄色荧光,尤其菌褶处发光更强。

  此种极毒,在日本中毒较多,食后1小时许发病,出现腹痛、吐泻胃肠道病症外,眩晕、沉闷、呼吸缓慢、心音及脉弱、嗜睡,重者呼吸困难,如抢救不及时,可能出现死亡。此菌在我国贵州、福建地区曾发生过中毒记载。月夜菌含月光菌素(lunamycin)。东北林区产此菌和元蘑,采食时务必注意识别。

【相关论文】

发表回复

商品购物车

0
image/svg+xml

No products in the cart.

继续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