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红菇

毒红菇【Russula emetica(Schaeff.:Fr.)Pers.ex S.F.Gray】

【中文别名】

  呕吐红菇、棺材盖子、小红脸菌。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于河北吉林 河南 江苏 安徽 福建 湖南 四川 甘肃等地区。

【科属分类】

  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红菇科(Russulaceae))

【性状介绍】

  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5—9厘米,扁半球形,后变平展,老时下凹,粘,光滑,浅粉红至珊瑚红色,边缘色较淡。有棱纹,表皮易剥离。菌肉薄,白色,近表皮处红色,味苦。菌褶等长,纯白色,较稀,凹生,褶间有横脉。菌柄圆柱形,4一7.5X1-2.2厘米,白色或粉红色,内部松软。孢子印白色。

【生长环境】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属外生菌根菌,与多种树木形成菌根。

【成分药理】

  食后主要引起胃肠炎症。如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般及时催吐治疗,严重者面部肌肉抽搐或心脏衰弱或血液循环衰竭而死亡。据记载对小白鼠肉瘤S-180的抑制高达10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达90%。

【性味功用】

  抑制肿瘤。对小白鼠肉瘤S-180的抑制高达10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达90%。

【相关论述】

毒红菇的环境适应能力很强,生长速度也很快。好在相对来说它比较好辨别,菌帽鲜红,其它地方都呈现白色,毒性很强,山里人常把它叫做“棺材盖子”,可见它的威力之大。误食后初期,会出现肠胃不舒服的中毒症状,但是发病很快,会伴随剧烈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严重的还会出现全身肌肉抽搐,心跳加速,体温变化,甚至会导致心脏衰弱或血液循环衰竭而引起死亡。

味很麻辣,是一种分布比较广泛的毒菌。食后主要引起胃肠炎型中毒症状。一般发病快,病程短,除发生剧烈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外,严重者还出现面部肌肉抽搐,脉搏加速,体温上升或下降,有的可因心脏衰弱或血液循环衰竭而引起死亡。一般经及时催吐、对症治疗,即能很快痊愈。经小白鼠试验,以每公斤体重用于蘑菇20克的提取液在腹腔内注射。死亡率80%左右。此菌颜色有时可退的很浅,呈粉红色,一般是珊瑚红色,其外形特征与可食的红菇相似。但红菇菌盖边缘平滑无纹。味不很辣。

毒红菇中毒急救

  毒红菇中毒应及时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以迅速排除尚未吸收的毒物,洗胃、灌肠后导入鞣酸、活性碳等可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1)洗胃,发现早的立即用高锰酸钾液大量反复地洗胃,然后灌入活性炭或通用解毒剂,以吸咐胃内残留的毒物。

  (2)导泻、灌肠、利尿,促进毒物排出。

  (3)补充水分,以防脱水。口服茶水和糖盐水,不能口服的用静脉输液方法。

  (4)保护肝脏,增强肝解毒作用。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40~60毫升,每日两次,以及应用大量维生素C以护肝。

  (5)毒蝇蕈中毒可用阿托品解救。病人有严重的呕吐、腹泻也可酌情使用阿托品。

  (6)重症病人尽快送到医院抢救,综合性治疗,以挽救生命。

红菇和毒红菇怎么区分

1、尺寸差别

  红菇和毒红菇在子实体的尺寸上就会有显著的差别,红菇的子实体是较为大的,它的菌盖直徑多在5~12CM中间,并且多见半球形,之后平行面进行,而毒红菇的子实体则较为小,菌盖多在5~9公分中间,并且是扁的半球形。

2、菌柄色调

  红菇和毒红菇在菌柄色调上也是有显著差别,红菇的菌柄多见白,并且它的胞子多是没有颜色的球型,而毒红菌的菌柄多见鲜红色,它的胞子也含有浅浅的鲜红色,它的菌囊为披针形,红菇的菌囊为梭形。

3、表层黏液

  红菇与毒红菇尽管外型类似,但他们在表层的黏液上也是有显著差别,红菇是食用菌菌种,表层黏液尤其少,而毒红菇则是一种含有毒副作用菌类植物,他表层的粘液尤其多,拿手触碰的时候会有一种发黏的觉得存有。

4、服用作用

  红菇是一种高营养成分食物,大家应用它之后能滋补养生健壮人体,并能提升人体防癌延缓衰老工作能力,它不容易对身体导致欠佳伤害,而毒红菇是一种压根不可以服用的食用菌,大家服用它之后会出現比较严重的中毒了反映,非常容易出現恶心想吐,反胃,腹疼,拉肚子和抽动等欠佳病症,会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相关论文】

发表回复

商品购物车

0
image/svg+xml

No products in the cart.

继续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