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黄木层孔菌【Phillinus gilvus (Schw.:Fr.)Pat.】
【中文别名】
粗皮针层孔
【分布地区】
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安徽、四川、江苏、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广西、海南、福建、台湾、广东等。
【生长环境】
生柳、栎、女真等阔叶树及柳杉等针叶树的腐木上。
【科属分类】
多孔菌科、非褶菌目、木层孔菌属
【性状介绍】
子实体中等大,木栓质,无菌柄。菌盖平状而反卷,半圆形,复瓦状,1-4 cm×1.5-10cm,厚2-15mm,锈褐色,浅朽叶色至浅粟色,无环带,有粗毛或粗糙。菌盖边缘薄锐,常呈黄色。菌肉浅锈黄色至锈褐色,厚3-10mm。菌管长2-6.5mm,罕有2-3层。管口咖啡色至浅烟色,每毫米6-8个。刚毛多,褐色,锥形,15-35μm×4.5-6μm。菌丝有色,不分枝或稀分枝,有横隔,无锁状连合,粗25-3μm。孢子无色、光滑,宽椭圆形至近球形,4-5μm×3.5-4μm。
【性味功用】
药用具有补脾、祛湿、健胃作用。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9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60%。
【相关论述】
珍稀药用真菌桑黄的概述
山东中医药大学——徐凌川
桑黄是人们熟知的一种药用真菌的俗称,属担子菌门、锈革孔菌科、又称桑臣、桑耳、胡孙眼、桑黄菇,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有“森林黄金”之美称。最早的桑黄文字记载出现于《药性论》中,记载无毒,更早的记载名称是桑耳,而不是桑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桑耳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有学者考证认为桑耳即桑黄。《药性论》记载:桑黄味微苦,性寒,在我国传统中药中用于治疗痢疾、盗汗、血崩、血淋、脐腹涩痛、脱肛泻血、带下、闭经;在日本作为利尿剂使用。目前主要应用于肝炎及癌症的治疗,因其治疗效果显著,风靡于日本及韩国,畅销不衰,并已经开始人工栽培并批量生产,韩国、美国和西欧对桑黄也略有研究。国内外桑黄研究较多集中于深层发酵条件优化、多糖分子结构、抗癌免疫学机理等。
国内外桑黄的名称和地区分布
桑黄是俗称,也可以说是一个家族成员的统称。桑黄在分类学中它隶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又称多孔菌目Polyporales)、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针层孔菌属(Phellinus)。全世界的锈革孔菌科约470个名称(包括同物异名),针层孔菌属430个名称(包括同物异名),我国目前报道锈革孔菌科有106种,针层孔菌属有40种,其中针层孔菌属中就有桑黄家族的若干成员:
1、 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
2、 针裂蹄木层孔菌(Phellinus linteus)
3、鲍姆针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等
4、杨树桑黄【瓦尼针层孔菌(Phellinus vaninii Ljub)】
5、松树桑黄【松针层孔菌Phellinus pini(Brot.Fr)A.Ames】
6、桑树桑黄【尤地针层孔菌Phellinus yucatensis(Murr.)Imoz】
7、云杉桑黄【亚玛针层孔菌Phellinus yamanoi】
8、落叶松桑黄【落叶松针层孔菌Phellinus laricid】
9、冷杉桑黄【哈尔蒂木层孔菌Phellinus hartigii(Allesch.et Schnabl)】等
在欧洲的桑黄种类上有7种被认可的桑黄,它们分别是:淡黄木层孔菌(Phellinus gilvus),忍冬木层孔菌(Phellinus lonicericola)、宽棱木层孔菌(Phellinus torulosus)、松木层孔菌(Phellinus pini)、瓦尼木层孔菌(Phellinus vaninii)、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和鲍姆针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等,其中的后四种与中国的相同,而且在欧洲这些种类被视为桑黄且加以使用。
桑黄的化学成分
由于桑黄在国内外影响比较大,所以各种研究机构研究也比较多,尤其是日本和韩国比较早,自1968年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的Ikekawa博士与东京大学柴田实验室合作,以桑黄水提取物进行细胞试验,结果发现其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高达96.5%,而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以来,人们对桑黄的研究逐渐兴起。现代研究发现桑黄含有多糖、落叶松覃酸、脂肪酸、幽醇类物质、三萜类、芳香酸、氨基酸、酶和黄酮等多种活性成分以及铁、锌、钙、镁等十多种微量元素。这些物质分别对心血管、肝脏、神经系统、肾脏、性器官等人体器官疾病具有预防治疗作用,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实验表明桑黄具有抗癌、抗肝纤维化、抗脂质过氧化、增强免疫力、抗血管生成、降血糖、抗肺炎、预防和治疗关节炎等功效。
但是,由于用于研究的样本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和方法、侧重点不同等,因此在研究成果方面也有些差异。至于桑黄的化学成分,主要的有如下两点:
1、桑黄子实体中的化学成分
有资料报道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的菌体内含落叶松蕈酸(菌丝体内不含该成分)、藜芦碱、蘑菇酸、间位二甲氧苯二甲酸等脂肪酸、麦角甾醇、过氧化物酶、氨基酸等成分,Dombrovska等。还报道了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中木质纤维素的生物转化。莫顺燕等首次从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和2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为柚皮素、樱花亭、二氢莰非素、7.甲氧基二氢莰非素、北美圣草素、香豆素及莨菪亭;后来又分离得到两个新的二氢黄酮衍生物,分别为5,7,4.三羟基 0l5羟苄基二氢黄酮和5,7,4 .三羟基.8.邻羟苄基二氢黄酮。Akito等用FG.HMBC分光镜法分析天然针裂蹄木层孔菌(Phellinus Linteus)子实体甲醇提取物,得到两种新的化合物,桑黄黄酮A和B,分别为3一[2一(3,4一二羟基苯基)一E 乙烯基]_8,9.二羟基.1H,6H.吡喃基[4,3-c] [2]苯并吡喃一l,6一二酮和3一[2一(4.羟苯基).E.乙烯基].8,9.二羟基.1H,6H.吡喃基[4,3.C][2]苯并吡喃一1,6.二酮。白日霞等用0.1mol/LNaOH从Phellinus linteus中提取得到一种水溶多糖R.,分析鉴定为主链l 甘露糖、侧链1葡萄糖的甘露聚糖。Kim等通过DEAE纤维素阴离子层析从针裂蹄木层孔菌(Phellinus Linteus)子实体粗多糖中分离得到一种酸性蛋白多糖,经SepharoseCL4B凝胶过滤后测得该多糖分子量约为150,000。该蛋白多糖由72.2%多糖和22.3%蛋白质组成,其中多糖部分主要由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树胶醛醣和木糖构成,蛋白质部分包含了大量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和丝氨酸。红外光谱及。H和c核磁共振显示,该多糖同时存在 .糖苷键和p.糖苷键,是以p.(1—).D.葡萄糖为主链,B_(1)一D-葡萄糖为侧链的蛋白杂多糖。
2、菌丝体及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
据资料报道,液体培养Phellinus igniadus菌丝体中含有甾醇类物质、虫草酸等。李艳辉用石油醚提取Phellinus igniarius液体发酵培养菌丝体,分析得到二丁基羟基甲苯、棕榈酸、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二十碳烷、二十六碳烷5种化学物质。Hye—JinHwang等从P.1inteus KCTC6190深层培养胞外多糖中得到3种组分Fr—I,Fr—II和Fr—III,分子量分别为433400 (±7801),31470(±283)和12950(土90)。实验中利用尺寸排阻色谱(SEC)和多角度激光散射(MALLS)分析,发现这3种组分主要由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构成,其中Fr—I的分子构型是球形,FrII在水溶液中是随意卷曲的。Lee等实验发现针裂蹄木层孔菌(Phellinus Linteus)胞外多糖有4种组分,分子量范围为9,400—15,000,其单糖成分主要由甘露糖(3%一12%)、半乳糖(2% ~10%)、葡萄糖(80%~95%)组成,该多糖还存在少量由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组成的蛋白质。
桑黄的药理作用
1、抗突变作用——减少癌变的发生
Shon等在抗突变实验中发现,桑黄提取物中含有抗突变成分,可有效的抑制直接诱变剂4硝基邻苯二胺(NPD)、叠氮钠(NaN )和问接诱变剂2.氨基芴(2-AF)、苯并[a]芘(B [a]P)对沙门氏菌的诱变作用。在抗B[a]P中,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止一种酶系统或帮助非致癌代谢产物的合成,从而阻碍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成。这4种诱变剂的作用模式并非完全一致,而桑黄都表现出抗突变作用,可能是桑黄中含有多种抗突变成分。
研究还发现桑黄提取物能够诱导相Ⅱ解毒酶包括苯醌氧化还原酶(QR)和谷胱甘肽s一转移酶(GST)的活性,并且提高了谷胱甘肽(GSH)的水平。虽然作用机理不是很清楚,但是QR活性的增加有可能是提取物中许多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结果。
2、肝纤维化抑制作用——利于治疗肝炎和肝硬化
第二军医大学的张万国等,对桑黄抗纤维化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观察桑黄对大鼠血清酶谱蛋白水平及胶原成分的透明质酸和层粘蛋白含量的影晌。结果发现:桑黄能显著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氨基酸转移酶水平和血清胶原成分的含量。并且病理组织观察显示桑黄对肝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同时抑制纤维组织增生,阻止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发展。接着,他们又进一步研究了桑黄调节细胞因子与抗肝纤维化的作用,进行了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考察桑黄对其产生干扰素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桑黄能显著提高血.清L-干扰素水平,并且呈浓度依赖性。因此可以说桑黄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而诱导干扰素的生成可能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3、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用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脂质过氧化是其主要的肝损伤机制。模型组大鼠血清活性氧显著升高,肝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大量生成,SOD活性受到明显抑制。桑黄虽然不能明显减少MDA的生成,但可以一定程度提高SOD活性,并且使血清中活性氧明显降低,表现出较好的清除氧自由基作用。
4、桑黄的抗癌功能——利于抑制癌细胞和治疗癌症
最早被日本学者TetsuroIkekawa等发现,研究表明桑黄野生子实体的提取物对小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96.5%。研究还表明具有抗癌作用的物质是桑黄子实体中的多糖。车会莲等用桑黄提取物作用于移植性肿瘤实验中,发现桑黄提取物可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表现为瘤重和瘤体比随剂量增加而降低;对各主要脏器没有显著影响;在对荷瘤小鼠细胞免疫功能方面的影响表现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抗肿瘤作用的最佳剂量为200ms/(kg.bw)。据日本代替综合医疗研究会报道,应用桑黄治疗3O例(男16例、女14例)癌症(胃癌6例、肺癌4例、肝癌6例、胆管癌2例、食管癌2例、直肠癌5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膀胱癌2例、韦格纳肉牙肿病1例)患者,服用7、8周后,生存质量(QOL)改善者19例、无变化4例、不良7例。不同的学者从桑黄中发现了多种不同的抗癌多糖,其中为[3-1,3一葡聚糖在C一6有葡萄糖分支的抗癌效果最好。研究表明,动物使用桑黄后,单核一吞噬细胞的吞噬指数K和吞噬系数0l明显增高,并可提高脾系数和胸腺系数,促进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在MTT法测定桑黄的体外抑瘤作用中未发现对肿瘤细胞的直接细胞毒副作用。其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来杀伤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而且无毒副作用,也有助于减轻肿瘤化疗中的副作用。Kim等 进一步研究发现,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和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抑制剂能抑制巨噬细胞的抗肿瘤活性,阻碍NO的生成及巨噬细胞中表面分子的表达;而桑黄酸性多糖能够刺激产生NO,并通过增加表面分子引发细胞调节免疫性,从而表现出抗肿瘤活性。这个过程可能就是酸性多糖具有医疗效果的作用机理。
5、抗纤维化——利于治疗肝炎、肝腹水和肝硬化
第二军医大学的张万国等,对桑黄抗纤维化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观察桑黄对大鼠血清酶谱蛋白水平及胶原成分的透明质酸和层粘蛋白含量的影晌。结果发现:桑黄能显著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氨基酸转移酶水平和血清胶原成分的含量。并且病理组织观察显示桑黄对肝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同时抑制纤维组织增生,阻止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发展。接着,他们又进一步研究了桑黄调节细胞因子与抗肝纤维化的作用,进行了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考察桑黄对其产生干扰素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桑黄能显著提高血.清L-干扰素水平,并且呈浓度依赖性。因此可以说桑黄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而诱导干扰素的生成可能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6、抗血管生成作用——减少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对癌症病人来说,抗血管治疗是治疗癌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鸡胚胎绒毛尿囊膜(CAM)检测,发现桑黄的乙醇提取物包含有效的抗血管生成物质,桑黄的这种抗血管活性可能支持抗肿瘤活性。为了证实这一点,活性成分应该从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出来,这有可能是一种新的抗血管物质¨。我们有理由相信,桑黄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将会成为癌症治疗的辅助性治疗。
同时,应进一步测定桑黄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探索其与菌种、菌龄以及培养条件的关系,确定桑黄有效成分在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加强其化学、药理学研究,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使桑黄能够早日应用于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目前桑黄的市场比较混乱,中文名名称使用不严谨,药用来源较多,而造成中药名称混淆不清的情况,销售市场上出现真假难辨、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情况,如此的混乱只能给珍贵的药用真菌桑黄以致命的打击。桑黄的鉴别难度很大,如果“按图索骥”可能会出现误差,因此桑黄的鉴别应该委托专业人士进行鉴别。
7、降血糖作用——利于控制血糖和治疗糖尿病
Kim等用桑黄多糖喂用链脲霉素导致的糖尿病大鼠,结果显示:桑黄多糖能够降低血糖,同时减少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天冬氨酸转氨酶。这个结果让我们相信桑黄多糖在治疗人类糖尿病上将有所作为。
8、抗肺炎作用
Beom—Su Jang等用桑黄提取物预处理大鼠的实验中,发现桑黄提取物能够抑制肺炎大鼠炎症细胞包括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白介素(IL) 1B的水平。这个结果表明:桑黄提取物在抑制人类急性肺炎方面可能会有很大的作用。
9、抗氧化作用——提供机体的免疫能力
韩国学者Aiith,T.A.等,研究了桑黄乙酸乙酯浸提物的抗氧化作用,结果发现: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抗坏血.酸引起油脂氧化的抑制、过氧化物和一氧化氮的清除有很好的效果。同时,Mi—Yae Shon等,分别用甲醇和热水浸提,从桑桑中提取了酚类化合物,得率分别33.3m/mL和20.7m/mL,利用p一胡萝b素一亚油酸酯模型和活性氧反应产生系统来测抗氧化作用和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得羟基自由基、过氧化氢的清除率在80%~ 90%。然而,可能是由于其抗癌的效果非常好或者别的原因,对于其抗氧化的作用相对就研究的少些。
10、其他药理作用
桑黄是东方人(尤其是中国、韩国和日本等)的传统中药,在民同通常,用来治疗:胃痛、胃肠紊乱、淋巴腺炎症、癌症以及强身健体、防止各种疾病。直到近几十年,这些药理作用才渐渐得到科学的解释,1996年,韩国人kim,H.M.等,从桑黄中分离出桑黄多糖,并且发现它有刺激体液免疫调节和细胞免疫调节活性,因而释放出很多的免疫刺激产物。另外在阐述桑黄抗炎症作用方面,kim,S.H.等,发现桑黄正丁醇提取物可以消去由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朵水肿发炎,可以强烈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并且还发现了该提取物还具有镇痛作用。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