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Rull ex F.)Pers.】
【中文别名】
猴菇、猬菌、刺猬菌、花菜菌、山伏菌、小刺猴头、猴头菇。
【分布地区】
中国是猴头菇的重要产地,其中以东北大兴安岭,西北天山和阿尔泰山,西南横断山脉,西藏喜马拉雅山等林区尤多。
【科属分类】
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猴头菌科。
【性状介绍】
子实体往往很大,直径大者可达30cm,其高可达50cm,纯白色,干燥后变褐色。由基部发出数条主枝,再由每条主枝上生出下垂而比较密的长刺,刺柔软,肉质,长0.5-1.5cm,顶端尖锐。孢子产生于小刺周围,无色,光滑,椭圆形至近球形,含一油滴,4.5-7.4μm×4.3-5.2(6)μm。油囊体25-33μm×5-7μm,圆柱形或近棒状,顶端纯圆,稍尖或呈节状。
【生长环境】
生于栎、胡桃等阔叶树种的立木及腐木上。
【成分药理】
①增强免疫功能,猴头菌多糖在体外对由Con A活化的小鼠胸腺细胞有较强的促进增殖作用,也可促进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并对脂多糖(LPS)刺激的B细胞也有协同作用。
②抑瘤作用 在Swiss雄性小鼠左前腋皮下,接种肉瘤S180细胞,然后口服猴头菌多糖50mg/kg,100mg/kg,200mg/kg,每日1次,连续7天,结果表明,3个剂量组对荷瘤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对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有明显的激活作用;荷瘤重量与其相应鼠脾NK细胞活性呈负相关猴头菌还能抑制黄曲霉素对大鼠的致肝癌作用,减少肝切面的病灶数。
③抗溃疡作用及降血糖作用,通过胃蛋白酶抑制吸附实验,证明猴菇菌片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抑制胃蛋白酶活性而促进溃疡愈合。猴头菌多糖可降低小鼠正常血糖和四氢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
④延缓衰老作用 ,子实体多糖能显著增加果蝇飞翔能力,降低刚孵化果蝇和小鼠心肌组织脂褐质含量,并能增加小鼠脑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比活力。
⑤猴头菇含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调节血脂,利于血液循环,是心血管患者的理想食品;猴头菇含有的多糖体、多肽类及脂肪物质,能抑制癌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合成,从而预防和治疗消化道癌症和其他恶性肿瘤。
【性味功用】
甘,平。入脾经、胃经。健脾养胃、安神、消炎、抗癌、降血糖、降血脂。主治体虚乏力、消化不良、失眠、胃与十二指溃疡、慢性胃炎、消化道肿瘤等。
【相关论述】
猴头菇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北温带的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中,如西欧、北美、日本、俄罗斯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西北天山、阿尔泰山,西部的喜马拉雅山及西南横断山脉的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四川、湖北、湖南、广西、云南、西藏、浙江、福建等省级自治区 。
猴头菇在中国既是食用珍品,又是重要的药用菌。猴头菇是中国八大“山珍”之一,自古就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说,与熊掌、海参和鲨鱼翅并列为四大名菜,肉嫩味香,鲜美可口,营养丰富,色、香、味上乘。另外,猴头菇也是中国传统的贵重中药材,具有滋补健身、助消化、利五脏的功能。现代研究表明,其含有多肽、多糖、脂肪和蛋白质等活性成分,对消化道肿瘤、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腹胀等有一定疗效。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2018年5月)——易危(VU)
医药制剂的加工主要采用菌丝体的斜面试管培养,经过三级菌种的选育,在发酵罐中发酵7-10天,然后放罐收集菌丝体,烘干后配制成各种剂型的中成药,如“胃乐新”“健胃灵”“猴头菇片”“猴头浸膏”“复方猴头冲剂”“猴头菇口服液”等,用于治疗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炎症等疾病。
相传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已有人采摘食用。有猴头菇记载见于370年前明代的徐光启《农政全书》。1959年中国对猴头菇开始驯化,并在1960年用木屑瓶培植获得成功。20世纪70年代开始批量栽培推广,20世纪80年代普及。上海农科院从齐齐哈尔野生猴头分离得到纯菌种。
三国沈莹撰写的《临海水土异物志》就有以下记载:“民皆好啖猴头美,虽五肉不然及之”,表明了古代人们对猴头菇的喜爱。
唐代出版的《名食掌故》也记载有士兵在山林里采食猴头菇。
明朝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书中也对猴头菇进行了具体记载。
清代皇家郡主德龄所著的《御香飘缈录》不仅盛赞其味鲜美,还详细记述了炖、炒猴头菇的两种烹制方法。
由此可见,猴头菇在清朝时期就是清皇室御用山珍之一,乾隆、慈禧太后等都非常偏爱猴头菇,有“山中猴头,海味燕窝”之说,与鱼翅、熊掌、燕窝并称为四大名菜,是中国各大菜系的必备食材。据传乾隆还曾点评说:“猴头殊可口,胜燕窝熊掌万万矣,长食轻身延年。”
到20世纪30年代,鲁迅在其《鲁迅日记》里提到,在吃了好友曹景华赠送的猴头菇后称赞其“味道真好”。
在日本,猴头菇则被称为Yamabushitake,意思是“苦行僧的食物”。Yamabushi是“苦行僧”“圣人”“山隐士”的意思,take是采食的意思,显然这个名称反映了日本人对猴头菇拥有一种神秘感知和崇拜。猴头菇在欧美被称为Lion’s Mane,即狮鬃的意思。在欧洲,猴头菇由瑞典科学家卡尔·林奈于1753年最早发现并记录下来。1780年,法国植物学家兼真菌学家让·巴蒂斯特·弗朗索瓦·皮埃尔·布利亚德发现并描述了猴头菇,并命名Hydnμm erinaceus。1797年,德国真菌学家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佩尔松将猴头菇从齿菌属转移到现在的猴头菇属,因此它的学名变成了Hericium erinaceus (Bull.) Pers.(1797)。猴头菇在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的市场均有销售。在法国,猴头菇是被官方明确认可的食用真菌物种之一,也是法餐中一种名贵食材。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