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鬼笔【Phallus inpudicus L. ex. Pers.】
【中文别名】
鬼笔、鬼笔菌、竹下菌、无裙荪、短裙竹荪、臭角、女巫蛋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南及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新疆、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西藏等地。
【科属分类】
担子菌门、蘑菇纲、鬼笔目、鬼笔科、鬼笔属。
【性状介绍】
白鬼笔菌蕾大,球形至卵圆形,地上生或半埋土生,直径达5-7cm,粉白色,有时呈粉红色,基部有白色或浅黄色菌素。包被成熟时从顶部开裂形成菌托。担子果呈粗毛笔状,孢托高5-17cm,直径2-5cm,由菌柄及柄顶部的菌盖所组成。菌柄白色,海绵状,中空,近圆筒形。菌盖钟状,高2-4cm,直径2-3.5cm,贴生于菌柄的顶部并在菌柄顶部膨大部分相连,外表面有大而深的网格,成熟后顶平,有穿孔,孢子体覆盖在菌盖网格内表面,青褐色、粘稠、有草药样浓郁香气。孢子长椭圆形至椭圆形,平滑,无色或近无色,(2.8-4.5)μm×(1.7-2.3)μm。
【生长环境】
夏秋两季雨后,在林内地上群生或单生。夏季散生于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竹林中地上,也生于草地上。
【化学成分】
子实体含麦甾醇(ergosterol),糖醛酸聚糖(glycuronan),甲醛(ergosterol),乙醛(acetaldehyde),苯乙醛(phenylacetadehyde),苯基巴豆油醛(phenycroton-aldehyde),,甲基硫醇(methylmercaptan),硫化氢(hydrosul-furic acid),二氢查耳酮(dihydrochalcone),苯乙酸(phenylacetie acid),乙酸(acetic acid),丙酸(propionic acid).
【药理作用】
含有麦甾醇、糖 醛 酸 聚 糖、甲醛、苯基巴豆油醛、硫化氢、二氢查耳酮、苯乙酸和乙酸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活血祛痛作用,入药可治风湿,对治疗癌症、激发性欲、抗凝血、抗癌及消 水 肿也有一定的疗效。白鬼笔子实体香味浓郁,营养丰富,富含包括人体必需8种氨基酸在内的21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多糖等活性物质,为蔬菜与水果所不及,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此外,白鬼笔还含有能抑制腐败菌生长的物质,可作为食品的短期防腐剂。
从百鬼笔菌丝体中分离的多糖在体外和在体内(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与原始软膏相比,含有10%白鬼笔多糖的软膏,能促进实验大鼠的皮肤创面愈合,促进肉芽组织的上皮形成、收缩和生长。
【性味功用】
味甘、淡,性温。归心经、肝经。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治风湿病。
【相关论述】
在农村,生长着许多奇特的植物,尤其是偏远的山区农村,珍稀的野生植物更多,在过去,深山里的野生植物养活了许多人,有的植物外形奇特,却是治病的草药,为了生计,农民也会采一些草药去卖,还有些植物则是农民饭桌上的野菜,不仅有营养,还具有保健作用。
这种被称为“白鬼笔”的野生植物真名叫“无裙竹荪”,又叫“鬼笔”、“鬼笔菌”,是我国一种珍稀的野生植物,抓哟分布在山西、山东、安徽以及广东等地。多生于林中的潮湿地。
“白鬼笔”的外形非常奇特,和“菌种皇后”竹荪很相似,不过,白鬼笔是没有网状裙的,因此被人们称为“无裙竹荪”,白鬼笔的顶部呈圆形或卵圆形,呈青褐色,从外看有深浅的网格,茎部呈白色或黄色,笔直而立,高度大多在7厘米左右。成熟后的白鬼笔闻起来有一股草药的浓香味,外表也很平滑,可以说是农村一种很珍贵的中草药。
据资料加载,白鬼笔可入药的部位是其菌柄和菌托,药味甘淡,药性温和,具有活血、祛湿 的功效,在民间是一种止痛强筋骨药,通车会采用新鲜的白鬼笔和酒一起浸泡,对治疗风湿和筋骨痛有很好的功效,此外,白鬼笔还能治肩节炎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各种恶疮,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