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裙竹荪

短裙竹荪【Dictyophora duplicata auct.

【中文别名】

  短裙竹荪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夏、秋季群生或单生于林中地上。

【科属分类】

     真菌界、担子菌门、腹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竹荪属、短裙竹荪种。

【性状介绍】

     短裙竹荪的子实体高10-18厘米。幼时卵球形,菌托粉灰色,直径3.5-4厘米,白色至淡紫褐色,成熟时包被破裂,伸出笔形的菌托,菌盖钟形,高、宽各3.5-5厘米,具显著网格,内含有绿褐色臭而黏的孢子液,顶端平,有穿孔。菌幕白色,从菌盖下垂达3-5(6)厘米,网眼圆形,直径15毫米,有时部分呈膜状。柄白色或污白色,中孔,纺锤形至圆筒形,中部粗约3厘米,向上渐细,壁海绵状。孢子平滑,无色,椭圆形3.5-4.5微米×2.2-2.8微米。

【药理作用】

1、健脑益智

  竹荪是一种营养价值特别高的食材,这种食材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维生素,还含有一些无机盐和碳水化合物,平时人们食用以后能滋补强壮身体,而且能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记忆力,也能增强脑部供氧能力,能让大脑功能明显提高。

2、保护肝脏

  竹荪是一种能保护肝脏的食材,这种食材可以抑制脂肪在人体腹壁上堆积,也能减少脂肪在人体肝脏部位堆积,它能促进肝细胞再生,修复受损的肝细胞,而且也能增强肝脏功能,防止脂肪肝和肝硬化,以及肝炎等多种常见疾病发生。

3、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平时人们多吃一些竹荪能让身体吸收丰富的营养,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而且能调理人类的免疫功能。

【性味功用】

  可食用,在贵州民间治痢疾。子实体的发酵液有降低中老年人血脂,调节脂肪酸及预防高血压病。

【相关论述】

  短裙竹荪(学名:Dictyophora duplicata auct.  )是鬼笔科、竹荪属真菌。子实体高可达18厘米。幼时卵球形,菌托粉灰色,白色至淡紫褐色,成熟时包被破裂,菌盖钟形,具显著网格,内含有绿褐色臭而黏的孢子液,顶端平,有穿孔。菌幕白色,网眼圆形,柄白色或污白色,中孔,纺锤形至圆筒形,向上渐细,壁海绵状。孢子平滑,无色。

     竹荪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是唐朝段成式著的《西阳杂俎》第十九卷中有如下记载:“梁简文帝延香园,大同十年(公元 544年),竹林吐一芝,长八寸,头盖似鸡头实,黑色,其柄似藕柄,内通王空,皮质皆洁白,根下微红。鸡头实处似竹节,脱之得脱也。”

竹荪乃食疗滋补之物,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其质地脆嫩疏松,能够饱吸鲜汤汁,使味道愈加鲜美、爽口。清朝时,竹荪曾是慈禧太后喜爱的“宫廷贡品”。据说竹荪肝膏汤是在明神宗年代,有一位家厨为了他的年迈体弱员外不能咀嚼食物,特意想出一碗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菜肴。从此,这道荤素合璧的“肝膏汤”流传下来,后来有些厨师还加入当时列为贡品的竹荪,以提升它的价值。从此汤鲜膏醇的竹菰肝膏汤一跃而成为川菜高级筵宴上的名贵汤类。

  保护级别:短裙竹荪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Macrofungi),保护级别为数据缺乏危(DD)。

【相关论文】

发表回复

商品购物车

1

购物小计: ¥399.00

查看购物车结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