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 Bull.:Fr.】
【中文别名】
粗腿菇、大腿蘑、大脚菇、网纹牛肝菌、白牛肝、白牛头、山乌茸。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于河南、台湾、黑龙江、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区。
【科属分类】
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牛肝菌科(Boletaceae))
【性状介绍】
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扁半球形或稍平展,不粘,光滑,边缘纯,黄褐色、土褐色或赤褐色。菌肉白色,厚,受伤后不变色。菌管初期白色,后呈淡色,直生或近孪生,或在柄之周围凹陷。管口圆形,基部稍膨大淡褐色或淡黄褐色,内实。
【生长环境】
夏秋季长于高海拔的针叶林与阔叶林的混交林,散生或单生。白牛肝生长于云南松、高山松、麻栎(所以又叫麻栎香)、金皮栎、青风栎等针叶林和混交林地带,单生或群生。常与栎和松树的根形成菌根。产于6~10月,温暖地区稍出得早些,温凉、高寒地区出得晚一些。喀什地区也有部分分布。
牛肝菌在云南各地均有分布,产期为每年的6~10月。
【化学成分】
美味牛肝菌干品中蛋白质含量高达.35.32%,脂肪3.6%,可溶性多糖2.45%,粗纤维7.28%,灰分9.74%。含有7种必须氨基酸,其中含量较高有丙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这些氨基酸可以增加食品的鲜香味。美味牛肝菌还含有丰富的锌、铜、铁、钙、镁、磷等矿质元素。
美味牛肝菌含硒,二酰基甘油-4’-O-(N,N,N-三甲基)高丝氨酸,岩藻甘露半乳聚糖,蛋白质,氨基酸及维生素B12。此外还发现了可以作为色素类物质的酸类化合物,如牛肝菌素A和B,降褐绒菌素A。
【药理作用】
①本品多糖蛋白用量300mg/kg,对小鼠S-180肉瘤抑制率为100%,对艾氏癌抑制率90%。
②是珍稀菌类,香味独特、营养丰富,有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功能,特别对糖尿病有很好的疗效。具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的功效;中医认为对贫血、体虚、头晕、耳鸣有功效。具有清热除烦、追风散寒、养血活血、补虚提神的功效,是配制“舒筋丸”的原料之一,有较强的抗癌活性和抗流感、预防感冒的作用,可治疗腰腿疼痛、手足麻木和不孕症。
【性味功用】
气味微酸、辛,性平。清热解烦,养血和中,祛风散寒、补虚止带,主治风湿痹痛、手足麻木、白带、不孕症,防治糖尿病,抑制肿瘤等。
【相关论述】
牛肝菌是牛肝菌科和松塔牛肝菌 科等真菌的统称,是野生而可以食用的菇菌类,其中除少数品种有毒或味苦而不能食用外,大部分品种均可食用。主要有白、黄、黑牛肝菌。菌盖扁半球形,光滑、不粘、淡裸色,菌肉白色,有酱香味,可入药。大腿蘑营养丰富,味道香美,是极富美味的野生食用菌之一,可出口欧美、日本等国,深受外商欢迎。该菌菌体较大,肉肥厚,柄粗壮,食味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是一种世界性著名食用菌。
主要价值:
据分析,100 g干品中含蛋白质20.2 g,碳水化合物64.2 g,热量338千卡,灰分4.0 g,钙23 mg,磷500 mg,铁50 mg,核黄素3.68 mg。
该菌具有清热解烦、养血和中、追风散寒、舒筋和血、补虚提 神等作用,中医认为对贫血、体虚、头晕、耳鸣有功效,是中成药“舒筋丸”的原料之一;又是妇科良药,可治妇女白带症及不孕症。此外,其水提物对小白鼠肉瘤S-180的生长有阻抑作用,对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100%,对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为90%。同时还有抗流感病毒、防治感冒的作用。牛肝菌类是牛肝菌科和松塔牛肝菌科等真菌的统称,其中除少数品种有毒或味苦而不能食用外,大部分品种均可食用。
白牛肝菌是林中菌类中功能齐全、食药兼用的珍品。经常食用牛肝菌可明显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机体微循环。
牛肝菌最早记载于古文献《滇南本草》中:气味微酸、辛,性平。主治清热解烦,养血和中。现代文献《中国药用真菌》、《中国药用孢子植物》及《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中均提到其含有的多种生物碱可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盘骨不舒、四肢抽搐以及妇女白带异常等症。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美味牛肝菌具有抗氧化、抗疲劳、抗肿瘤、抗突变、降血脂、免疫调节等作用。
菌种分类:
白牛肝菌,学名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主要别名有大脚菇、白牛头、黄乔巴、炒菌,也称大腿蘑、网纹牛肝菌,白木碗或者麻栎香,属于真菌类。生长期为每年五月底至+月中,雨后天晴时生长较多,易于采收。白牛肝菌的子实体为肉质,伞盖褐色,直径最大可达25厘米,1千克重,菌盖厚,下面有许多小孔,类似牛肝,可生食,也可制成干制品。
黄牛肝菌,该菌菇体肥大,在牛肝菌中子实体最为壮硕,口味香甜,具有清热解烦、养血和中、追风散寒、舒筋和血、补虚提神等功效,是中药制剂“舒筋丸”的原料之一;又是妇科良药,还可用以治妇女容易得的某些妇科疾病。
黑牛肝菌是一种可食用的蘑菇。在欧洲,黑牛肝菌经常被拿来食用。外边和菌肉都是黑色的。味道鲜美,是最香的牛肝菌之一。夏季生马尾松,油茶林中地上,多长在夏季的阔叶林地中。我国特有品种。其中的维生素A、B可治疗风湿,预防视力减退。主治养血,具有清热解烦,养血等功效。该菌营养丰富,口感香脆,味道鲜美,不但味道好还有营养价值。
红牛肝菌,又名见手青(用手摸菌皱后会变青),在中国有极高声誉,被称为山珍宝美句,肉肥厚,营养丰富,食味很好,是群众较为喜食的著名食用菌,据分析,100克鲜菇中含蛋白质21.6克、碳水化合物57.8克、磷398毫克、铁39.8毫克,同时具有抗癌活性,对小白鼠肉癌S-180的抑制率为8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90%。
注意事项:
截止到2019年,我国已知的牛肝菌约有400~500种。其中可食的至少有100多种,有毒的40余种,可食和有毒的物种占已知物种的40%左右。这个比例不要觉得还不过半,其实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这些都是我们“聪明而贪吃”的人类一个一个尝出来的,都是有“血淋淋的”案例哦。至于另外60%的物种,就留给那些“小白鼠”的吃货去体验吧。此外,一些可食的牛肝菌生食或烹调不当也会中毒的。
常见绝对可靠的可食牛肝菌:
如茶褐新牛肝菌(Neoboletus brunneissimus,俗称黑牛肝、黑荞巴)、皱盖牛肝菌(Rugiboletus extremiorientalis,俗称黄赖头)、白牛肝菌(Boletus bainiugan,俗称大脚菇或粗腿菇)、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等。
必须正确加工才可食的牛肝菌:
如玫黄黄肉牛肝菌(Butyriboletus roseoflavus,俗称白葱)、兰茂牛肝菌(Lanmaoa asiatica,俗称红葱)、华丽新牛肝菌(Neoboletus magnificus)、点柄乳牛肝(Suillus granulatus,俗称黏团子)等。
绝对避免食用的有毒牛肝菌:
毒新牛肝菌(Neoboletus venenatus)、新苦粉孢牛肝菌(Tylopilus neofelleus,俗称苦马肝)、薄瓤牛肝菌(Baorangia pseudocalopus)、厚瓤牛肝菌(Hourangia cheoi)、宽孢红孔牛肝菌(Rubroboletus latisporus)、长柄网孢牛肝菌(Heimioporus gaojiaocong,俗称高脚葱)、大果薄瓤牛肝菌(Baorangia major)、红孔牛肝菌(Rubroboletus sinicus)和粉末牛肝菌类(Pulveroboletus spp.)等。
牛肝菌属于菌菇类食物,大部分无毒,但少数品种有毒且伴有苦味,尽量不食用野生的牛肝菌,以免分辨不清。
牛肝菌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钙、磷、铁等,均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味道鲜美,适宜日常食用。而部分有毒的牛肝菌,如利格牛肝菌、魔牛肝菌等,由于含有内源性毒素,食用后可引起幻视等中毒现象。
牛肝菌需要鉴别后再食用,不食用野生的牛肝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看颜色、闻气味、查虫蛀等方法,鉴别是否为有毒牛肝菌,如颜色鲜艳、有异味等,不建议食用;对于无毒菌菇类,也要清洗干净,采用科学的烹饪方法煮熟后食用,避免食物中毒。
牛肝菌食用后,若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等相关症状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规范化治疗。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