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
【中文别名】
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不死面等。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
【科属分类】
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
【性状介绍】
菌核球形、长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团块。表面有深褐色、多皱的皮壳。子实体平伏在菌核表面,厚3~8mm,白色,老熟干燥后变为淡褐色。管口多角形至不规则形,直径0.5~2mm,孔壁薄,边缘渐变成齿状。完整的茯苓呈类球形、扁长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外皮薄而粗糙,黑褐色,有明显皱纹及缢缩。有的中间抱有松根(茯神)。
【成分药理】
茯苓菌核含多种成分。三萜类,多糖、麦角甾醇,辛酸,十一烷酸,月桂酸,、β-茯苓聚糖酶、蛋白酶、辛酸、月桂酸、棕榈酸、脂肪、卵磷脂、麦角甾醇等。镇静作用。茯苓煎剂小鼠腹腔注射, 能明显降低其自发活动, 并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小鼠过度兴奋;对戊巴比妥钠的麻醉作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茯苓可增强硫喷妥钠对小鼠中枢抑制作用, 麻醉时间显著延长。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茯苓的提取物能使实验动物心肌收缩力加强, 心率增快。抗肿瘤作用:茯苓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对小鼠肉瘤 S180 实体型及腹水转实体型、子宫颈癌 S14实体型及腹水转实体型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茯苓多糖腹腔给药, 能抑制小鼠 S180实体瘤生长。羧甲基茯苓多糖对小鼠移植肿瘤U14 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试验表明, 羧甲基茯苓多糖对艾氏腹水癌细胞的 DNA 合成有抑制作用。茯苓素对小鼠白细胞L1210 细胞的 DNA 合成有明显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且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加强.茯苓素对抗癌药有增效作用, 与丝裂霉素合用的抑瘤(小鼠肉瘤S180)率为48%(丝裂霉素单用为35%);与更生霉素合用的抑瘤率为38.9%(更生霉素单用为19.6%);与环磷酰胺合用抑瘤率为69.0%(环磷酰胺单用为32.3%);与5-氟脲嘧啶合用的抑瘤率为59.1% (5-氟脲嘧啶单用为38.6%)。对小鼠白血病L1210, 单独使用环磷酰胺的生命延长率为70%, 茯苓素与环磷酰胺合用为168.1%。关于茯苓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实验证明, 羧甲基茯苓多糖抗肿瘤作用与胸腺有关。亦有报告指出, 茯苓多糖激活局部补体, 使肿瘤临近区域被激活的补体通过影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或其他细胞及体液因子, 从而协同杀伤肿瘤细胞。羧甲基茯苓多糖对艾氏腹水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 DNA 合成而实现的。
【性味功用】
甘、淡,平。入心经、脾经、肺经、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反胃、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抑菌抗病毒,抑制肿瘤。
茯苓(Poria)多孔菌目茯苓属菌类,又称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是拟层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形态特征方面:茯苓个体呈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重量由数两至十斤以上。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隆起的皱纹,常附有泥土。体重,质坚硬,不易破开;断面不平坦,呈颗粒状或粉状,外层淡棕色或淡红色,内层全部为白色,少数为淡棕色,细腻,并可见裂隙或棕色松根与白色绒状块片嵌镶在中间。气味无,嚼之粘牙。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而略带光泽、皱纹深、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白茯苓均已切成薄片或方块,色白细腻而有粉滑感。质松脆,易折断破碎,有时边缘呈黄棕色。常寄生在松树根上,精制后称为白茯苓或者云苓。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此外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亦产。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
文献记载:
(1)《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2)《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3)《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4)《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5)《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3]
(6)《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
(7)《主治秘诀》: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
(8)《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
(9)《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10)《广雅》曰:伏神,伏苓也。
(11)《史记·龟策传》曰:伏苓,在兔丝之下,状似飞鸟之形。新雨已,天清静无风,以夜烧兔丝,去之,即篝烛此地,(徐广曰:{?骞}笼也。盖然祸狞?笼罩其上也。篝音沟。)火灭,即记其处。明即掘取,入地四尺至七尺得矣。伏苓者,千岁松脂,食之不世。
(12)《齐书》曰:陶弘景,永明中上表辞禄。许之,赐以东帛,敕所在月给伏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饵。
(13)《淮南子》曰:下有伏苓,上有兔丝。(伏苓,千岁松脂也。菟丝生其上,而无根,一名女罗也。)
(14)《抱朴子·内篇》曰:任子季,服伏苓十八年,仙人玉女往从之,面体如玉泽。
(15)《范子计然》曰:伏苓,出嵩高三辅。
(16)《神异经记》曰:西北荒,有人饮甘露,食伏苓。
(17)《典论》曰:颍川郄俭,能辟榖,饵伏苓。初,俭至市,伏苓价暴贵数倍。
(18)《典术》曰:伏苓者,松脂入地,千岁为伏苓。望松树赤者,下有之。
(19)《吴氏本草》曰:伏苓通神,桐君甘,雷公、扁鹊甘,无毒。或生益州,大松根下,入地三丈一尺。二月、七月彩。
(20)《本草经》曰:伏苓,一名伏神。味甘平。生山谷。治胸胁、山气、忧患、悸惊。生太山。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