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栓菌

香栓菌【Trametes suaveloens (L.) Fr.】

【中文别名】

  白芝、香栓孔菌、杨柳白腐菌

【分布地区】

  香栓菌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北及内蒙古地区。

【科属分类】

   担子菌门、蘑菇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栓孔菌属。

【性状介绍】

   香栓菌子实体中等或较大,木栓质,无柄。菌盖半圆形,垫状,新鲜时软木栓质,干时坚硬,3-9mm×4.5-16mm,厚1-3.5cm,白色至浅灰色或浅黄白色,浅黄色,无或有明显的同心环带和轮纹,被细绒毛,后变近光滑,边缘钝或稍薄。菌10mm,同菌肉色,管口白色或灰色,圆形至近多角形,每毫米1-3个,通常为2个。孢子长椭圆形或短圆柱形,无色透明,平滑,8-11.5μm。

【生长环境】

   主要生于杨、柳属的树木,有时也生桦树活立木、枯立木及伐桩上。

【成分药理】

  香栓菌中含有多种物质,其中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成分为首的酯类成分较多,从该菌还分离到多孔菌酸A、B和C等三种物质,其中C可抑制分枝杆菌的生长;B是土莫酸和脱氢体的混合物。

  对小白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49%-72%。本菌含木蹄菌酸,对化脓小球菌有拮抗作用。还可抗小白鼠及猴子的脊髓灰质炎。

1.呼吸系统作用

    (1)平喘作用

  通过小鼠体内药理试验,发现香栓菌水提物、石油醚提取物对鸡卵清蛋白致敏的过敏性哮喘具有一定治疗作用,能较好地减少支气管内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对过敏性哮喘引发的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

    (2)止咳化痰作用

  采用浓氨水致咳法和小鼠气管酚红排泌法对香栓菌止咳化痰作用进行研究考证,研究结果证实了香栓菌的水提物具有止咳化痰作用,证实了香栓菌的水提物作用功效较石油醚组强。

2.免疫系统作用

  香栓菌多糖对小鼠造血系统急性辐射损伤具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对放射、化疗引起的血液系统中白细胞低具有治疗作用。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热水抽提和乙醇沉淀的方法提取香栓菌的多糖复合物,在反应浓度为1mg.mL-1时,3种多糖对 HIV 逆转录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80.4±1.2)%、(90.6±1.7)%和(84.5±2.1)%;研究发现对HIV-1 RT有抑制作用的组分主要集中在乙醇沉淀部分,即多糖复合物部分,香栓菌的抑制率达到 90.6%。

4.抗肿瘤作用

  香栓菌多糖对小鼠移植肿瘤S180、乳腺癌、腹水癌具有明显而稳定的抑制作用。

  1. 其他作用

  香栓菌各层提取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能力,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同时甲醇提取的抗氧化效果更加明显。

  通过常压耐缺氧试验、亚硝酸盐中毒存活试验、急性脑缺血性缺氧试验以及对血清中SOD、IL-2、IL-4、IgG、MDA 含量值的测定,结果表明香栓菌提取物具有较好的耐缺氧作用。并且试验中通过对心、肝、脾、肺、肾、胸腺等脏器指数分析及对肺部切片分析发现香栓菌对脏器无副作用。

【性味功用】

  性平,味辛,无毒。归肺经、心经。降气益肺,平喘止咳,安神定志,久服延年。主治肺气上逆,咳嗽喘息,神志不安,体虚羸弱等。

【相关论述】

以气芳香,具有特殊蘑菇香气,无泥沙、杂质,无霉变为佳。属木腐菌,被侵害树木引起心材或边材形成典型的白色腐朽。另外记载新鲜时有香气味,干时气味渐消失。

  历代本草中对白芝名称的记载很单一,《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白芝,一名玉芝”。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提到“芝《本经》上品,其中,白芝一名玉芝、素芝”。唐代《大观本草》、唐代《新修本草》、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均记载“白芝,一名玉芝”白芝,又名玉芝。

  就古代人们对“六芝”的命名来看,鉴别菌物只是从其外观上进行判断。白芝又名玉芝、素芝,其颜色应为白色,如玉般剔透、素雅。

  古代白芝与现代香栓菌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如在分布方面,白芝在古代文献中记载“生华山”,而现代香栓菌经过调查在陕西省渭南县有香栓菌的记载,同时在华山地区海拔 800 米以下的地方生长着大量的杨柳树,这与白芝的分布记载相同。但是苦白蹄主要生长在东北三省,桦剥管菌只生在桦木属的树木上,而白肉灵芝主要生长在西藏,这三种真菌在渭南县微生物资源与菌物资源中未见到记载;在形态学方面,白芝在古代文献中未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在名称方面记载称其为“玉芝”,《本草纲目》中亦提到白芝为“素芝”,可见白芝有如玉般剔透、素雅之颜色可能性。而现代香栓菌的的颜色自初期至子实体成熟均为白色,有“玉”或“素”之意,但苦白蹄子实体呈马蹄状至近圆锥形,沿树呈圆柱形,这与古代对“芝”的形态认识有偏差,而白肉灵芝的子实体成熟时暗红褐色、暗紫红褐色或几乎黑红褐色,与白芝颜色的记载不符,桦剥管菌初期污白褐色,后呈褐色,也与“玉”或“素”有偏差;在性味归经方面,白芝在文献中记载“白芝,辛,平,无毒”,现代香栓菌的性味归经方面记载为“温、辛,甘,归肺经”,这与白芝记载相符,但是苦白蹄记载其性味归经为“温,甘、苦,无毒”,桦剥管菌记载为“平,苦,无毒”均与白芝的记载不相符。由此可以得出古代六芝之一的白芝有极大的可能性是现代菌物药中的香栓菌。

  古代本草对白芝的功效主治记载基本一致,《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白芝,主治咳逆  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唐代《新修本草》、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宋代《大观本草》、宋代《大观本草》延续了《神农本草经》的记载,均记载为“白芝,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之五芝㮌类一十五中提到芝《本经》上品,主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对于古代六芝的命名,与五行学说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白芝在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功效主要是通利口鼻,益肺气,而在五行学说里五色中的“白”又是与五官中的“鼻”以及五脏中的“肺”相对应。同时在吴仪洛撰写的本草从新第二页也记载到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庚金,肺为辛金。

  对于香栓菌目前功效记载较少,中国科学院研究发现,香栓菌多糖对小鼠移植肿瘤S180、乳癌、腹水癌具有明显而稳定的抑制作用,对小鼠和兔造血系统急性辐射损伤具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放疗、化疗引起的血液系统中白细胞低下具有治疗作用。同时香栓菌的多糖对 HIV 逆转录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相关论文】

发表回复

商品购物车

0
image/svg+xml

No products in the cart.

继续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