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针层孔菌

松针层孔菌[Phellinus pini(Fi.)Quel.]


【中文别名】  松木层孔菌、松白腐菌。

【分布地区】  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山西、四川等地区。

【科属分类】  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

【性状介绍】  子实体多年生,木栓质,无辆,菌盖扁米球形至马蹄形,4-14厘米7×24厘米,罕达23厘米×40厘米,厚2.5-18.5厘米或更大。盖面初期有红褐色胶状皮壳,渐角质化而成灰色至黑色,并有宽的棱带,边缘往钝,初期近白色,后渐变淡黄色至赤粟色,下侧无子实层。菌肉近白色至淡黄褐色,有环纹,木栓质至木质。厚0.5-2厘米,味苦。菌管多层,每层厚3-5毫米,淡黄色,管口白色至乳白色。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无色。【生长环境】  生于松、云杉、冷杉、铁杉及落叶松等针叶树的树干或朽木上。

【成分药理】 

①该菌三种多糖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小鼠血清、心、肝、脑、脾中SOD、GSH-Px活力,降低了MDA生成量,而对TOAC值影响较小;同时,三种多糖均显著提高了小鼠体内血清NO生成量。三种多糖的抗氧化机制可能与其它抗氧化剂不同,其对小鼠体内氧化压力和抗氧水平呈双重增加效果,可能是由于多糖作为免疫物质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造成的。

  ②从子实体中提取分离到一种水溶性多糖组分PS1,能提高正常和免疫低下小鼠的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此外,PS1能显著促进脾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多糖PS1能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③子实体含齿孔酸等活性物质,对小白鼠肉瘤S-180及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均达100%,这意味着松针层孔菌具有优良的抗癌功效。用于各种癌症,食道癌、胃癌、结肠癌、肺癌、乳腺癌、子宫癌等,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如增加食欲和体重、减轻疼痛,有时可见肿瘤缩小、胸腹水减少。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明显改善生存质量。

【性味功用】  调节免疫力,抑制肿瘤。用于各种癌症,食道癌、胃癌、结肠癌、肺癌、乳腺癌、子宫癌等,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如增加食欲和体重、减轻疼痛,有时可见肿瘤缩小、胸腹水减少。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明显改善生存质量。

【化学成分】 

从木层孔菌属真菌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甾醇、萜类、多糖和脂肪酸等。该种主要活性成分是多糖类,其中多糖可以和蛋白质形成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物质。深层发酵液能提取有多种胞外多糖。甾醇类、黄酮类有角甾醇单体、黄酮和二氢黄酮衍生物;有多种萜类化合物、酶类、吡哺酮色素、生物碱还有神经酰胺类物质。

  松针层孔菌子实体含齿孔酸等活性物质,是所有真菌中治疗癌症效果最好的品种,子实体提取物对小白鼠肉瘤180及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均达100%(《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73页记载。)

黄芝,又名金芝,生嵩山,性味甘、平,无毒。主治心腹五邪,能益脾气,安神。根据葛洪在《抱朴子》中所描述:肉芝分为赤、白、黑、青、黄五种,黄者如紫金,大者达5千克以上,小者在1500一2000克。可以认为桑黄、松针层孔菌为黄芝的代表,这种类真菌多年生,标本常可达数公斤重,肉质黄色。 

《神农本草经》称“松为仙人之食物”;《千金方》记载:“松叶令人不老,生毛发,安五脏,守中,不饥,延年,治中风,治风湿,百节酸痛之方。 

松针层孔菌,或称松木层孔菌,主要生长在四十至五十年以上的老松树上,又称松木层孔菌。松针层孔菌盖面初期有红褐色胶状,逐渐角质化而成灰色至黑色,并有宽的棱带,边缘往钝,初期近白色,后渐变淡黄褐色至赤粟色。对于针叶林,松针层孔菌无疑是一种树木的癌。因为松树一旦感染了这类真菌,这颗松树就会慢慢的死亡,对于森林起到破坏性作用,是针叶林的大敌,但是对于人类却是抑制肿瘤,治疗癌症的一剂良药。

  多年前陈康林院长编著的《野生灵芝点燃生命之光》由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书中记载,2001年,北京肿瘤医院用平盖灵芝40克、无柄赤芝20克、松针层孔菌40克进行配伍,对60例癌症患者进行临床实验,其中食道癌10例,乳腺癌4例,肝癌14例,胃癌15例,肺癌8例,肠癌9例,连服30天,临床观察中,均无毒副作用发生。

【相关论文】

发表回复

商品购物车

0
image/svg+xml

No products in the cart.

继续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