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剥管菌

桦剥管菌【Pipktoporus betulinus (Bull.:Fr.)Karst.】

【中文别名】

  桦孔菌、桦滴孔菌、桦多孔菌。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四川等地区。

【科属分类】

  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

【性状介绍】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无柄或几乎无柄。菌盖近肉质至木栓质,扁半球形、扁平,靠基部着生部分常凸起,4-24×5-35cm,厚2-10cm,表面光滑,初期污白褐,后呈褐色,有一层薄的表皮,可剥离露出白色菌肉,边缘内卷。菌肉很厚,近肉质而柔韧,干后比较轻,为木栓质。菌管层色稍深,菌管长2.5-8mm,易与菌肉分离,管口小而密,近圆形或近多角形,每毫米3—4个,靠近盖的边沿有一圈不孕带。

【生长环境】

  生长在桦木属(Betulina)的树干上,一年生。

【成分药理】

  ①该菌子实体内有蹄酸菌(ungalinic acid)对化脓小球菌有拮抗作用。能抑制绿脓杆菌和粘质沙雷菌的生长,还对金葡菌、枯草杆菌和耻垢分支杆菌有抑制作用。

  ②子实体的热水提取液加乙醇结晶对小白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49%,子实体的热水提取物加40%NaOH及乙醇后所获得的沉淀物,对小白鼠肉瘤S-180抑制率为72%。

  ③从此菌可分离到多孔菌酸(polyporenic acid)A、B及C,可抑制分枝杆菌的生长。

  ④此菌可抗小白鼠及猴子的脊髓灰质炎。

【性味功用】

  消炎杀菌,抑制肿瘤,治疗脊髓灰质炎。

【相关论述】

桦剥管菌又称桦孔菌、桦滴孔菌、桦多孔菌。专门生长在桦木属(Betulina)的树干上,一年生。幼嫩时可食用。

  提起白桦树,从不乏赞美之词。白桦树一身都是宝,不止是传统的木材的应用,以及被称为森林啤酒的桦树汁,还有桦树上生长的各种药用真菌。

  桦剥管菌幼嫩时可以食用。桦剥管菌就是长在桦树的药用真菌。桦剥管菌为多孔菌科一年生真菌,又叫做桦孔菌,桦多孔菌,桦滴孔菌。生长在桦木属的树干上,我所观察采集到的绝大部分为白桦树上生长。子实体中大型,菌盖最大直径能到30厘米以上。上部扁半球形,下部扁平,就像一个倒置的圆盘侧插在树干上。上表面光滑,初期污白褐色,后期褐色,有一层薄的表皮,撕去后会露出白色的菌肉,边缘内卷。下表面也呈白色。

  桦剥管菌在市面上流通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白灵芝”,其实这只是个叫法。古人是按照颜色而不是学名来给灵芝分类的,古代的灵芝分类上只有赤芝和紫芝能和现在的对应,其余的没有与之表述的对应的品种。现在把桦剥管菌叫做白灵芝已经渐渐流行开来,现在叫做白灵芝的,除了桦剥管菌外,还有苦白蹄也被叫做白灵芝。

【相关论文】

发表回复

商品购物车

0
image/svg+xml

No products in the cart.

继续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