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菌【Agaricus campestris L.:Fr】
【中文别名】
双孢蘑菇、四孢蘑菇、肉菌、蘑菇、蒙古蘑菇、蘑菰。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辽宁、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区。
【科属分类】
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蘑菇科(Agaricaceae)。
【性状介绍】
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是营养器官,子实体是繁殖器官。由成熟的孢子萌发成菌丝。菌丝为多细胞有横隔,借顶端生长而伸长,白色、细长,绵毛状,逐渐成丝状。菌丝互相缀合形成密集的群体,称为菌丝体。菌丝体腐生后,浓褐色的培养料变成淡褐色。蘑菇的子实体在成熟时很象一把撑开的小伞。由菌盖、菌柄、菌褶、菌环、假菌根等部分组成。蘑菇有药食作用。
【生长环境】
森林、草原、山丘和平原,还是在朽木上或是在粪堆上,常常可以采到。多在秋、冬、春季栽培,成长后采集,除净杂质,晒干或烘干。
【成分药理】
①试验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对豚鼠无毒,人口服250毫升亦无副作用。其提取物(以乙醇提取24小时,滤液加丙酮混合沉淀,其上清液再用乙醇提,并经真空干燥)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曾从蘑菇中分离出一种非特异性的植物血球凝集素。
②蘑菇的有效成分可增强T淋巴细胞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抵御各种疾病的免疫功能。
③巴西某研究所从蘑菇中提取到一种物质Act-2,具镇痛、镇静功效,其镇痛效果可代替吗啡。
④蘑菇提取液用于动物实验,发现其有明显的镇咳、稀化痰液的作用。
⑤日本研究人员在蘑菇有效成分中分析出一种分子量为288的超强力抗癌物质,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比绿茶中的抗癌物质强1000倍。蘑菇中还含有一种毒蛋白,能有效地阻止癌细胞的蛋白合成。
【性味功用】
微寒、性凉、味甘,入肝、胃经, 抗肿瘤。益气开胃,适用久病虚羸及老人小儿体弱者。托痘疹、抗癌、降血糖。治疗糖尿病、白细胞减少症、传染性肝炎、高脂血症、维生素B2缺乏症、小儿麻疹透发不快等。
【相关论述】
一、蘑菇的出现
蘑菇的历史还要从一部科学期刊说起,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坐落于比利时王国与欧盟共同的首都布鲁塞尔东南部,建校于1834年。)的史蒂夫·邦纳维尔(Steve Bonneville)领导的研究小组发表了科学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分析了7亿年前在古代岩石中发现的微观链,并将其识别为古老的蘑菇,但那个时候的蘑菇是一个高达七米的“巨菇”,此庞然大物也是在岁月的沧桑中才进化闯入我们的认知世界来。
一位来自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技术员发现了蘑菇的存在,他叫黄地颖,他们运用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推断出一块来自于白垩纪时期的蘑菇琥珀诞生的具体时间是1.25亿年前,并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它是自然出版集团(NPG)旗下刊物,2012年期刊引用报告(JCR)把它列为全球十佳多学科科学期刊的第3位)《自然—通讯》的发表引起了广大自然科学爱好者的关注,一批又一批的菌菇爱好者应运而生。
二、食用菌的出现
我国是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经历了悠久岁月。
据记载,人类最早栽培的食用菌是木耳,大约公元600年起源于中国。
金针菇栽培于公元800年起源于我国。
香菇栽培起源于1150~1200年的浙江龙泉、庆元和景宁一带。
草菇栽培于200多年前起源于广东南华寺。
1605年法国农学家拉昆提尼在皇帝路易十六的花园里的草堆上种出了双孢蘑菇。19世纪末,发明了双孢蘑菇孢子培养法,1902年组织分离法培育双孢蘑菇菌种获得成功。从此,食用菌的栽培走向了科学化。
我国最早有食药用菌文字记载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四四世纪,庄子在《逍遥游》中就有“朝 菌不知晦朔”之句,其意是这种菌死亡非常之快,早晨是个完好的菌,晚上就衰败了。说明我们的先人当时已开始观察菌类的生长习性了。战国初列子在《列子.汤问篇》中也说:“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 。朽壤是有腐朽烂木的土壤,芝生长于其中。
中国食用菌半人工栽培,有规模的生产应始于元代,可以说是商品生产的开始。王桢撰写的《农书》详细记载了香菇伐树砍花的栽培法:”取向阴地,择其所 宜木,枫楮栲等树伐倒,用斧碎砍成坎,以土覆压之经年树朽,以蕈砍锉,均布坎内,以蒿叶及土覆之,时用泔浇灌,越数时则以槌击树,谓之惊蕈。雨露之余,天气蒸暖,则蕈生矣……采之讫,遗种在内,来岁仍复发”。至今,中国不少地方沿用其合理的部分。如选树、砍花、惊蕈等。这一时期从技术上总结可以是 “人工砍花,自然接种”。
中国近代食用菌生产新产业的形成,始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引进了双孢蘑菇的纯种堆料栽培技术,在向各地推广栽培中,逐步改进操作技术以适应各地的栽培条件,在引种中评比出优良菌株,并改进制种技术,就地以麦秆、稻草为基料,以猪粪、牛粪代替马粪配料,在室外堆制腐熟,还用土粒代替泥炭为覆土等成功经验,扩大了生产。50年代以来,食用菌生产广泛推广了纯菌丝体接种,像传统的食用菌香菇、木耳,至今仍打孔接种。这一时期的技术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总结为”人工培养纯菌丝,打孔接种”。
20世纪70年代, 由于人工培养纯菌丝的兴起,并开始采用木屑、棉籽壳等农副产品下脚料栽培食用菌。代料栽培的探索,广开了利用其他农副产品及工业生产的下脚料如啤酒精、甜菜渣、中药渣、废棉等配料堆料,就地取材,使食用菌生产走出山区,向广大农村和城郊区发展。
21世纪,日产5-50吨的工厂化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从2006年的47家,一直发展到2012年的788家。现在食用菌栽培在向工厂化、集约化、园区化发展,中国的食用菌工厂化企业也将在这个发展过程得到迅速的扩张。
如今,伴随着白色农业的发展以及食用菌产业化的开发,使食用菌生产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达12万余种,能形成大型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达6000余种,可供食用的有2000余种,能大面积人工栽培的只有40~50种。食用菌在分类上属于菌物介真菌门,绝大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如平菇、香菇),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如羊肚菌)。
蘑菇——中华文明大融合的结晶《菌物健康》
蘑菇释义
广义的蘑菇,是中国人对所有食用真菌的统称。无论是东北的榛蘑、华北的平菇、江浙的香菇、岭南的草菇、滇黔的鸡枞、西域的羊肚菌⋯⋯它们都能用“蘑菇”这个万能的名词来概括。
狭义的蘑菇,指生物学概念上的双孢菇,中国人又把它称为“白蘑”、“口蘑”。
作为一种食材,蘑菇清晰地指出了中华文明的来处,也见证了这个国家开疆拓土、民族融合的大历史。它是中国人江湖里的儒释道、诗词中的风雅颂、餐桌上的家春秋。
䓴、蕈、菌、芝
解构蘑菇的底色,要从“菇”的由来说起。在农耕文明眼里,大型真菌是一种笼罩着神秘面纱的食材。它不像瓜果粮食,依靠种子繁衍;也不像蔬菜草木,依靠阳光生长。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没办法种植真菌,也不清楚它们的繁殖生长条件。只有在野外采集中,才能偶尔获得这种饱含氨基酸的鲜美食材。浪漫的中国人认为真菌无根无蒂、无体无形,是采纳天地灵气和日月精华而生,顺理成章地,真菌也登上了中国菜里最上品食材的殿堂。《吕氏春秋》里记载:“味之美者,越骆之菌”。先秦时代,长江以南的百越之地农业开发程度很低,从那里获取的野生真菌,会被千里迢迢送往到中原诸侯的餐桌上,可见当时中国人对真菌的珍视。
这种珍视,也反映在汉字造字中——为了准确描述各类真菌的特点,中国人发明了很多专用字,比如柔软片状的耳类称为“䓴”、长在硬木上的称为“蕈”、长在田里的称为“菌”、带有香味的称为“芝”。到今天,“䓴”和“蕈”依然在山西的晋语和江浙的吴语里有广泛的应用;“菌”在西学东渐之后,被扩展成了一大类生物的统称,包括霉菌、细菌、黏菌等等,但中国人依然为它的本意保留了一个专属的读音:jùn;“芝”成为一个形容词,广泛地比喻各种美好的事物:女子貌美叫“芝颜”、品行高洁叫“芝桂”、气度轩昂叫“芝宇”、行从銮驾华丽叫“芝盖”,而从西域传入的有奇特香味的植物叫“芝麻”。以小见大、会意类比的汉字,反映了中国饮食的博大精深和食用真菌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