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地星【Geastrum hygrometricum Pers.】
【中文别名】
地星、米屎菰、地蜘蛛、量湿地星、土星菌、大孤、山蟹、石蟹
【生地环境】
生于松林砂土地上,也见于空旷地带。5-10月常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
【科属分类】
担子菌门、蘑菇纲、牛肝菌目、双囊菌科、硬皮地星属。
【性状介绍】
子实体初呈球形,后从顶端呈星芒状张开。外包被3层,外层薄而松软,中层纤维质,内层软骨质。成熟时开成6至多瓣,湿时仰翻,干时内卷。外表面灰至灰褐色。内侧淡褐色,多具不规则龟裂。内包被薄膜质,扁球形,直径1.2-2.8cm,灰褐色。无中轴。成熟后顶部口裂。孢体深褐色。孢子球形,褐色,壁具小疣,径7.5-11μm。孢丝无色,厚壁无隔,具分枝,直径4-6.5μm。表面多附有粒状物。
【化学成分】
含甾体、氨基酸、糖醇、多糖。其中 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有抗氧化活性和抗肿瘤活性。
【药理作用】
地星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与甾体有一定的相关性。
毛咀地星乙醇提取物DPPH和·O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分别为(270.43±4.52)和(340.95±2.83)μg·mL⁃1,在200μgmL⁃1时,毛咀地星乙醇提取物·OH自由基清除率为(49.34±0.44)%,低于袋形地星多糖提取物的·OH自由基清除率(64.0±2.92)%(GuerraDoreetal,2007),说明地星菌多糖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可能要好于乙醇提取物,也可能是袋形地星的抗氧化活性好于毛咀地星。
毛咀地星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无抑制作用,与Chi⁃ttaragietal(2013)的结论基本一致,说明地星属的蘑菇可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活性较差。
毛咀地星乙醇提取物在浓度为1mg·mLmL⁃1时,对燕麦镰刀菌的抑制率为(36.11±1.6)%;在浓度为200μg·mL⁃1时对MDA⁃MB⁃231细胞的抑制率为(41.23±0.39)%,纯化出活性更高的组分,用于抑制燕麦镰刀菌和MDA⁃MB⁃231细胞的生长。
【性味功用】
味辛,性平。具有清肺,利咽,解毒,消肿,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咳嗽,咽喉肿痛,痈肿疮毒,冻疮流水,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相关论述】
地星是地星属真菌的总称,此类真菌因担子果成熟时,外包被呈星状开裂,形似星星而得名。在我国,地星属于在野外较为常见的大型真菌之一。目前全世界有地星属真菌近100种,我国有超过20种地星属真菌。
很多种类的地星属真菌具有药用价值,如尖顶地星、毛嘴地星的担子果具有消肿止痛、解毒、止血的功效。民间常用袋形地星、粉红地星和绒皮地星的孢子粉止血。地星属真菌在林业生产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增强林木根系吸收功能、抑制林木根部病害、增强林木幼苗抗逆性、提高造林成活率。有些地星属真菌还可以作为天然的湿度计。有些地星属真菌的肉质层和纤维层遇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的程度不一样。有人利用地星属真菌的这种吸湿性,来测定大气的湿度变化。
2019年至2020年,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侯成林教授团队在执行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项目期间,对燕山地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发现地星属2个新物种:北京地星和燕山地星,该成果于2022年1月发表在《菌物学报》上。新种的发现既丰富了燕山地区大型真菌的多样性,也为未来地星属真菌的系统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地星子实体的生长发育非常奇妙,我们在野外一般能够看到其子实体发育成熟的基本过程。原来,在土壤或植物的枯枝腐叶中它的担孢子首先萌发产生很多白色菌丝并形成菌丝体。
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这些菌丝体便进行分化,有些菌丝体扭结形成小球形的菌蕾,继续长大形成幼子实体,并分化产生外包被、内包被和产包组织。幼子实体内部仍然为白色,后期,内部的产孢组织形成大量的深褐色担孢子。
最后,随着子实体的逐渐长大,子实体渐渐露出了地面,外包被从顶端开始裂开,形成多个裂瓣,每个裂瓣又逐渐向外弯曲,呈现出一个个美丽的星状体。
日本涉江长伯《西园菌谱》载:“状似马勃,大如弹丸及粉团,色似松露,嫩时食似松露;老则自剖为瓣花,内赤有指头大者,弹之出黄粉,若误入耳,则令人聋。”经《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考证,认为该记载即指地星。
1、刘波《中国药用真菌》:“硬皮地星,能止血,治外伤出血,冻疮流水。”“尖顶地星,能消肿,止血,清肺,利咽,解毒。”
2、《中国药用孢子植物》:“硬皮地星,清肺,消炎,解热,止血。治外伤出血、咽喉炎、气管炎、肺炎、鼻衄、冻疮。”“尖顶地星,治消化道出血、外伤出血,感冒后咳嗽。”
3、《长白山植物药志》:“尖顶地星治咽喉肿痛,疮毒痈肿。”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