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耳

槐耳【Trametes robiniophila Murrill

【中文别名】

     槐栓孔菌、槐檽、槐菌、槐鸡、槐蛾、赤鸡等。

【分布地区】

    分布于河北、山东、陕西、四川、重庆等地。野生资源稀缺,江苏等地采用固体发酵法培养槐栓菌以供药用。

【科属分类】

     担子菌门、蘑菇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栓孔菌属。

【性状介绍】

     槐栓菌子实体无柄,菌盖半圆形,常呈覆瓦状,木栓质,棕褐色,近光滑,有少数环纹,(2.5-7)cm×(3-4)cm,菌肉黄白色,干后有香味,厚4-300mm,菌管长约5mm,壁厚而光整,孔口黄白色,多角形,每1mm间5-6个,孢子无色,光滑,孢子印白色,常有囊状体。

【生长环境】

    夏秋季生长于槐及青檀等树干上。

【化学成分】

     主成分为槐耳蛋白多糖,其水解产物含L-岩藻糖(fucose),L-阿拉伯糖(arabinose),D-木糖(xylose),D-甘露糖(mannose),D-半乳糖(galactose),D-葡萄糖(glucose)等6种单糖,及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acid),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胱氨酸(cystine),缬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酪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色氨酸(Typtophane),精氨酸(arginine)等18种氨基酸组成。

【药理作用】

   ⒈抗肿瘤作用:用槐耳清膏进行荷瘤动物体内抑瘤试验,证实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槐耳清膏灌胃对小鼠肉瘤S180。抑瘤率25%-46%,腹水型S180生命延长率38%。多糖腹腔给药抑瘤率37.1%-48%,生命延长率50%。均质多糖蛋白(PS-T)灌胃抑瘤率38%。腹腔给药为38%-40.1%(P<0.01)。说明清膏、多糖及PS-T对小鼠肉瘤S180、腹水型S180有根明显抑瘤作用,并对荷瘤动物有显著延长生命的作用。

 ⒉增强免疫功能:槐耳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增强溶菌酶活性,对脐血活性E玫瑰花结形成细胞(EaRFC)及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ⅦR)有增进影响,对α,γ干扰素诱生,α干扰素促天然杀伤(NK)细胞活性有协同作用,可提高特异性抗体产生,促进小鼠脾细胞DNA合成,说明它可明显促进机体免疫功能。

 ⒊抗病毒作用:槐耳清膏对小鼠血清干扰素诱生作用非常显著,对鸭肝炎病毒DHBV在用药后使鸭血清HBV一DNA水平显著下降。

【性味功用】

     苦;辛;性平。归肝;脾;大肠经。功能主治:止血;止痢;抗癌。主痔疮出血;便血;崩漏;痢疾;肝癌;肝炎。

【相关论述】

槐树上生长的木耳就叫做“槐耳”,顾名思义,就是生长在槐树身上的木耳,实际上说生长在槐树身上倒不如说寄生于槐树(包括槐、洋槐、刺槐等树)身上,因为槐耳本就是一种寄生菌类。异名:槐檽(《千金方》),槐菌(《唐本草》),槐鸡(《蜀本草》),槐鹅(《圣惠方》),槐蛾、赤鸡(《纲目》)。

  出自《唐本草》;《唐本草》:槐耳,槐树茵也,当取坚如桑耳者。炮烫止蝎毒。该品乃《本经》”五木耳”之一,以往多将其定为木耳科真菌木耳Auriculariaauricula(L.cxHook.)Underw.但据《新修本草》云:”槐耳,此槐树上菌也,当取坚如桑耳者良。””桑、槐、楮、榆、柳,此为五耳,软者并堪啖,楮耳人常食,槐耳治痔。”由此看来,坚硬的、作为药用的槐耳可能并非胶质的作为食用的木耳。从产地有关单位及民间收集到的槐耳标本进行鉴定,认为槐耳属于多孔菌科真菌槐栓菌。从槐栓菌的形态和生长基物来看,与古代槐耳相吻合。槐栓菌菌盖半圆形,呈耳状,生长于古中国槐上,故古称”槐耳”,它的整个子实体像一个蛾,并且又是木生菌,故又名”槐菌”、”槐蛾。”据此,历代本草所记述的”槐耳”,应是生长在古老中国槐上的槐栓菌。

临床应用:

  槐耳冲剂:采用固体发酵新工艺,将槐栓菌菌种在发酵基质上发酵,形成含有槐耳菌丝体多糖等活性成分的槐耳菌质。槐耳菌质再采用热水、乙醇等提取清膏,进一步研制成为临床用药槐耳冲剂。每包含干清膏2.64g。用于原发性肝癌、慢性乙型肝炎。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庄毅《抗癌新药槐耳冲剂的研究》)

  毒性:毒性动物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清膏对小鼠的最大给药剂量相当于人临床剂量的126.6倍;大鼠按95倍灌胃,均未能测出LD50,长期毒性试验,大鼠按临床剂量的95倍灌胃3个月,家犬小剂量组为临床等效剂量,大剂量组为其24.7倍,连续灌胃6个月,动物生长正常,经血象、生化等检查分析,各组动物都未发生异常,也未发现由药物引起的病理性改变。特殊毒理如小鼠微核及染色体畸变试验等均为阴性反应。

论述:

  ①《药性论》:”能治风,破血,益力。”

  ②《唐本草》:”主五痔,心痛,女人阴中疮痛。”

  ③《本草图经》:”治大便血及五痔、脱肛等。”

附方:

①治肠痔下血:槐树上木耳,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

②治大肠风毒,下血不止:槐耳二两(烧灰),干漆一两(捣碎、炒令烟 出)。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一钱。(《圣惠方》)

③治妇人漏下,淋沥不绝:槐蛾不以多少,烧灰,细研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食前。(《圣济总录》槐蛾散)

④治月水不断,劳损黄瘦,暂止复发,小劳辄剧者:槐鹅(炒黄)、赤石脂各一两。为末。食前热酒服二钱。桑黄亦可。(《圣惠方》)

⑤治产后血疼欲死者:槐鸡半两。为末,酒浓煎,饮服。(《妇人良方》)

⑥治蛔虫心痛:槐上木耳(烧灰)末,如枣大,正发和水服,若不止,饮热水一升。(《随身备急方》)

【相关论文】

发表回复

商品购物车

0
image/svg+xml

No products in the cart.

继续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