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革耳

紫革耳【Panus torulosus (Pers.) Fr.】

【中文别名】

  贝壳状革耳、光革耳。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于吉林、陕西、甘肃、河南、湖南、云南、西藏等地区。

【科属分类】

  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

【性状介绍】

  子实体初期肉质,后变为强韧革质。菌盖扁平,后为漏斗形,罕为贝壳形,直径5-10cm;盖面初时有细毛,很快消失,往往粗糙或有不明显环纹,初时葡萄紫色,渐变为淡黄褐色或茶褐色,老后褪色为浅土黄色。盖缘薄,粉状,后期生稀条纹。菌肉白色,韧,后变为木栓质,菌褶延生,较密至稀疏,幅窄,往往在柄上交织,淡紫色至紫红色,后变为土黄色;褶缘平坦。菌柄偏生,偶有侧生,短,长2-3cm,粗1-2.5cm,紫色,有灰色软毛,强韧,中实。

【生长环境】

  夏秋两季生阔叶林的切株及腐木上。

【生长环境】

  试验抗癌,对小白鼠肉瘤S-180及艾氏癌的抑制率均高达100%。

【性味功用】

  淡,温;追风散寒,舒筋活络。为传统中药“舒筋丸”的原料之一,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络不适、四肢抽搐。

【相关论文】

发表回复

商品购物车

0
image/svg+xml

No products in the cart.

继续购物